眉山文宫枇杷

土特产 眉山

文宫枇杷,是四川眉山市仁寿县的著名特产,文宫枇杷以其“果大、色艳、皮薄、肉厚、柔软、汁多、味美、质密” 著称,单株产量高、果实硕大、含糖量高、风味独特,具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。

文宫枇杷产地位于四川仁寿二峨山南麓 ,此区域土壤和气候条件特别适宜种植枇杷,据民国版《仁寿县志》记栽,果树有25种,其中就有枇杷、梨、樱桃、桃、李、杏、柑、橘、柚等,种植历史已有100余年,大面积规模种植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,现种植已辐射20个乡镇,195 个村,保护面积达13333公顷,产量达8万吨以上,品种主要以大五星为主。
文宫枇杷果实圆形或卵圆形,平均单果重50g左右。果皮、果肉橙色至橙红色,果皮易剥离。果实萼孔开张,呈五角星形,深凹。果肉厚实,细嫩多汁,风味浓、甜,略带酸味,单果种子数3-5粒。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70-76%、总酸≤0.45%、固酸比≥30:1、可食率约70-76%,总糖量含量较高,深受群众喜爱。
文宫枇杷是仁寿县的独特品种。从本地原土枇杷改良到1988年,期间,由于初期是农民散户种植,技术落后,果质不良,售价低,无自有品牌。仁寿县委县政府为促进枇杷的规模化种植费尽苦心,请来专家传授种植技能、修水泥路、建水果销售市场、组建枇杷协会,光是基础设施的投入就达到300余万元。但是种植区的农民由于枇杷的种植不规范、果型不均匀、销售不统一、回报率低等顾忌而不敢大面积种植,更谈不上形成自有品牌。
1989年,以吴汉珠为首的省农科院专家来到文宫的荒山野岭上,专家们在经过认真的水土勘测后下了“诊断书”:文宫属于侏罗纪页岩,亚热带季风气候,极适合枇杷生长。专家们在飞跃村挥锄种下第一株大五星枇杷苗。次年,当文宫良种枇杷一面世,从未想到过的高价立即引起了轰动。从此,仁寿人瞄准市场需求,向规模化种植进军, 当年,共有160户农民种植,面积达到800亩,枇杷种植年收入达到400万元。
1992年,在专家的指导下,引种优选到规模种植,破解了原产地品种混杂、品质退化等难题,尤其是大五星品种改良攻关技术的研究推广多次获得省、市、县科技进步奖,形成了独特的品质。1亩,10亩,100亩……文宫枇杷以星火燎原之势漫延到全县。历经20多年持之经恒的发展,初步构建起“南梨北枇、东西柑桔、中部桃枣”的水果区域格局。现在,仁寿已建成文宫、鳌陵、大化等20个乡镇为核心区的优质枇杷基地20万亩,其中全国绿色食品原料(枇杷)标准化生产基地12.3万亩。
文宫枇杷分别在2002年中国西部农业博览会上被省农业厅授予“名优产品称号”; 2007年被评为“四川旅游纪念品”银奖,荣获首届“四川优秀旅游商品” 品牌称号;2008年被四川省农业厅、四川名牌农产品推进委员会评为“四川名牌农产品” 称号及“眉山市知名商标”。文宫枇杷基地已经获得“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证书”、 “四川省绿色食品基地证书” 、“全国绿色食品原料(枇杷)标准化生产基地”,成为西南地区第一个“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枇杷标准化生产基地”。2007年获绿色食品基地证书 ,2009年9月,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(第1267号公告)批准:“文宫枇杷”获得农业部颁发的“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”。
1998年仁寿县文宫区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授予 “中国枇杷之乡”称号;2005年仁寿县文宫镇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授予 “中国枇杷之乡”称号;仁寿县文宫枇杷协会也相继获得 “农产品营销大户”、 “重点龙头企业”、 “十佳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”、“全国百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”、“先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”等荣誉。文宫枇杷也因其优良品质多次获得国内、省内大奖,声名鹤起。文宫枇杷已成为仁寿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面光辉旗帜。